大时代开启新风口,揭秘“碳中和、碳达峰”

2021-07-01


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和头部企业,聚焦“AI赋能、低碳江城”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助力绿色发展路径。有一个概念被重点提及,即碳中和。碳中和是什么,未来会有什么发展,碳中和的前景怎样,有没有投资价值,细分赛道的公司有哪些。

何谓“碳中和、碳达峰

碳中和不是一件新鲜事。

早在1997年就被提出,于2006年被《新牛津美国字典》评为当年年度词汇。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2021年3月5日的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让“碳中和”进入到广大民众的视野。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关键所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在帮助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碳中和、碳达峰两个概念中的“碳”,实际上都是指二氧化碳,特别是人类生产生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这个时间点并非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而是一个平台期,期间碳排放总量依然会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平缓,之后碳排放总量会逐渐稳步回落。

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科学数据证明,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气候变化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所致。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控碳”,其必由之路是先实现碳达峰,而后实现碳中和。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各项工作。

各大企业热烈响应“碳中和”

面对来自最高层的明确的碳中和政策信号,国企率先行动起来,其中不乏排放大户。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股份(00857.HK)中国石油化工中国海洋石油都表示已经启动碳中和路径研究,但尚未公布明确的碳中和时间表与行动计划。

国家电网在今年3月初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提出加速公司自身减排的同时,更侧重的是其作为平台支持和推动整个电力行业向碳中和转型的路线图,但该方案没有提出实现达峰和中和的时间表。

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集团宝武钢铁则拿出了明确的时间表:“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另一家特大型电力国企三峡集团也表示力争于2023年碳排放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

相比于传统的重工业行业,新兴的科技企业天生就很“环保”。

尽管由于数据中心和人员办公消耗的巨大电量成为了新的“污染源”,但用科技实现碳中和成为了情理之中的必然命题。

今年1月,QQ音乐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但尚未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线和业务范围;3月,蚂蚁集团承诺在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让公司运营、供应链及员工因公差旅产生的排放都实现中和。此外小米科大讯飞(002230.SZ)、华为、优必选科技、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多家企业纷纷响应。

蕴藏巨大投资机会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金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首席执行官David SCHWIMMER表示,资本市场要把发行商、投资人的利益和气候变化的目标结合在一起,这样才有足够的资金进入绿色经济中,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加速资金流动。

绿色投资是典型的跨期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风险大,亟须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金融市场已经有很多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和运作模式。

按照金融市场的逻辑来管理碳市场,有利于实现有效的跨周期配置和套期保值,金融系统将积极配合、主动适应碳市场建设需要,有效平衡好绿色低碳投资中激励、跨期和风险管理间的关系。

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碳中和系统性变革,毫无疑问需要进行大量投资,对中国而言,可能涉及到数百万亿元的投资规模,需要成本合理、财务可持续的绿色金融服务以及激励有效的绿色金融生态来满足如此巨大的融资需要。不仅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不同金融产品相互配合,还应该基于碳交易市场的功能建设,探索专门的碳金融产品甚至设立碳金融机构。

据悉,人民银行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直达碳减排领域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目前,要冷静理性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行稳致远。

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的测算,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大概在15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3.75万亿元至7.5万亿元,巨量的资金需求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各类投资风口不断涌现。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毋庸置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是我国今年和未来一段时期资本市场工作的重点之一,需要相关各方担重担、啃硬骨头,需要持续不断地行动。同时需要做好产能预警与风险监测,真正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均衡、进退有序,协力保障绿色发展行稳致远。